3D列印體驗課程
3D列印簡介
3D列印,屬於快速成形技術的一種,它是一種以數位模型檔案為基礎,製造三維實體的技術。3D列印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,透過逐層堆疊累積的方式來構造物體,即「層造形法」。傳統的機械加工技術不同,後者通常採用切削或即減材工藝)實作。 過去常被用於模具製造、工業設計等領域,現在正逐漸用於一些產品的直接製造。特別是一些高價值應用(比如髖關節或牙齒,或一些飛機零件)已經有使用這種技術列印而成的零部件,意味著「3D列印」這項技術的普及。
在 1980 年代,美國和日本的研究者開始紛紛製造出能夠實作快速成型的機器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國 Charles W. Hull 所提出的 SLA(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)立體平板印刷技術,同時也建構出目前快速成型經常使用的 .stl 檔。1982年,日本名古屋市工業研究所首次公開實作實體模型的印製。但直到2010年代才出現商業的3D列印機。 然而,最常被冠以發明「現代」3D列印機的人是查爾斯·W·赫爾(Chuck Hull)。
3D 列印的原理 — 切層、堆疊、加法製造
3D 列印的原理其實相當簡單,也就是目前我們使用的印表機 3D 版,將印出來的紙張層層堆疊,就會有個立體 3 維的形狀跑出來。如果將目前的印表機墨水替換成噴出後即可硬化固定的材質,再把噴頭從原本的 2 維移動(噴墨頭左右移動視為 X 軸、紙張饋紙視為 Y 軸),改為 3 維移動(加入噴墨頭高度的 Z 軸),就是目前 3D 印表機的基礎原理。
我們在列印報告時,會先在文書編輯軟體或是相片編輯軟體內將內容填好,按下列印後印表機即會以一條一條的方式在紙張上噴出墨水,最終吐出成品。3D 列印也是如此,先在電腦中繪製完畢想要列印的 3D 物體,再送入切層軟體中輸出 G-code(工業製造中所使用的語言,內含控制機器移動的參數或相關指令),此 G-code 即可控制 3D 印表機印出所繪製的物體。
3D 印表機接收到 G-code 之後,便會把噴頭吐出的東西繪製成 1 個平面,接著再一個個地讓平面堆疊上去,即可形成 3D 立體的成品。
3D列印機原理
-
透過電腦輔助設計或電腦動畫建模軟體建模
-
再將建成的三維模型「分割」成逐層的截面,從而指導印表機逐層列印。
-
接著印表機讀取檔案中的橫截面訊息。
-
再利用液體狀、粉狀或片狀的材料將這些截面逐層地列印出來。
-
最後將各層截面以各種方式粘合起來從而製造出一個實體。